最坚定的步履是求索
师者执一盏明灯,在前方引路,让身后的生徒得以穿过知识的“洞穴”,甚少迷失。“闻道”在先的他们,其职业决定了他们身上所必需的品格——探索与引导。
在21世纪的今天,“洞穴”不复存在,信息光怪陆离,谁都无法自信地宣称比他人知道得多。但学生的困惑依旧存在,他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直面未来,他们的成长与未来息息相关。此时作为引路人,师者的定位何如?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来了火种,带来了知识和技能,一切都是全新的。而当代的师者,则将火种交到了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去探照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我们看到,在课堂上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的高校教师,让高数不再“高不可攀”;在校园里孜孜于课程改革和育人创新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让学习缤纷多彩;在游戏中重新发现玩的力量的幼儿教师,让儿童的学习自然而然……从他们自身的改变出发,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好奇心:更新教学方法
浙江大学数学教授苏德矿,“一不小心”成了“网红”。他的微积分课是学生口中“一定要上”的课。
苏德矿根据教学内容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总结出了形象教学法、探索发现教学法、先练后讲教学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动”起来。一名学生说:“上苏老师的课是一种思维上的享受。”
但这不是他成为“网红”的最重要原因。苏德矿看到学生爱刷微博,紧急“补课”后,他开通了微博、做起了直播。他的直播,在线听课的人数最高时有上万人,学生可以看课程回放也可以实时提问。
藏族教师多金也是个热爱教学创新的人。他很好奇,现在的学生需要什么?多金思索着,学生变得越来越博学,他们需要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需要去发现、去创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难点在于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切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探索出适合本地学生的新模式”。
多金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他带领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映射到生活中,于是,奇思妙想就发生了。
创造力:改革育人模式
9月1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育人模式随着校长窦桂梅的讲话,再一次“刷屏”。作为“功成名就”的语文特级教师,她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当下课堂教学的创新,无论新鲜词汇怎样五光十色,在我看来就是回到育人。”
新课改让各种课程及教学改革探索风生水起,而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密不可分,伴随着课程改革,立足于“立德树人”目标的育人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清华附小正在进行的“1+X”育人模式改革打破了国家课程学科间的壁垒,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窦桂梅介绍,四大领域的划分,是依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开始走向共生。
以语文为例,窦桂梅用一个个人文内涵、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等精神价值主题,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与儿童生命成长相契合的精神价值,作为课堂教学的高位追求与上位理念,寻找儿童生命成长主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来进行,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也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陈永平,是一名化学教师。他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主张教师从“输出知识”走向“导引创新”,从“知识营销商”转变为一个能够“转识成智”的教育者。
基于这样的理念,陈永平力推高效创新课堂,让课堂从“精心预设”走向“高低结合”——通过“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来打造创新型的高效课堂,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教师在专一、有序的目标下,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文本,让学生在阅读填写、思考练习的方式中进行知识梳理,达到课前驱动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提供预设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同学、同练、同研,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提醒、有序收敛和模板精讲,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领会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
职业教育的课堂,也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主任钟建说,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课堂具有多元的特点。教学活动由单一教师和学生的对应关系变为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和学生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分为整体和个体,整体教学由学校完成,个体教学由企业和个人完成。这种关系的变化对传统育人模式提出了挑战。
职业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培养对象的职业属性,课堂教学创新必须研究和构建既适应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生职业成长的方法和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课堂,而职业教育的课堂应该界定为学习和训练的“场所”,它由三部分组成:校内、校外、社会,关键是要塑造相应的职业环境熏陶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钟建认为,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满足企业定单培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通过互联网等自我学习的需求。
突破度:走出思维误区
“安吉游戏课程”这匹本土“黑马”正在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幼教人所知晓。
从一个别人认为错误的方向上成功走出一条路,不少人认为程学琴和浙江省安吉县的幼教老师们是幸运的,但比起幸运,“勇敢”这个词更适合她们。
16年前,安吉与全国绝大多数乡镇幼儿园一样,沉浸在老师教、幼儿学的状态中。但是程学琴发现,幼教老师累得要死,孩子却没有进步,更没有快乐。
哪里出了问题?她开始直面许多人不愿正视的现实——幼儿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事实上,在1989年我国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就已经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但是为什么这一点至今仍被很多人忽视?
程学琴认为,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一是传统观念认为“玩”是可耻的;二是对于教师来讲,相较于观察幼儿游戏、针对幼儿个体游戏中表现出的需要提供辅助和支持,教书本可以更轻松和更易于掌控;三是幼儿一直被成人控制,其天性无法展露,成人没有机会发现真实的幼儿。她觉得,对于“玩”的刻板成见,成了学前教育的“绊脚石”。
没有改革,就没有创新。程学琴和安吉县的幼教人开始了一场历时16年的“真游戏”革命——“把游戏权利还给孩子”!
“我们放手游戏权利的时候要求教师‘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睛观察,竖起耳朵倾听’。在安吉这样一个群山包围的县域内的改革,受到一些专家的批判:安吉学前教育全乱套了,不让老师教,让孩子们傻玩。”程学琴回忆。
但这一步却是值得的。人们在游戏解析中发现,以前老师花大力气教的内容在幼儿自主游戏中都有体现。游戏中同伴协商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玩法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等,这些基于核心素养所追求的课程目标,在孩子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改革的最后,安吉县的幼教教师把教材都丢到一边,让教学内容来自游戏和幼儿的发展需要。程学琴说:“我们山沟沟里发生的幼教变革,颠覆了世界同行头脑中对中国学前教育刻板、负面的印象。”扎根本土的“安吉游戏”成为了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线,这样的师者正在不断涌现。他们将学生放在正中央,以自己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的突破为引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引路人的他们,执着点燃的火焰,早已化作漫天星斗。(本报记者 李萍 汪瑞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